



汛期来袭,梅雨、台风接踵而至。如何对洪涝天气提前预警?如何实时监控汛情信息?中国电科用智能技术,让防汛有了“数字堤坝”。
以“数”赋智,打造防汛防灾神经网络
台风“蝴蝶”“丹娜丝”和季风降雨,给广东多地带来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。电科太极智慧院承建深圳福田区智慧三防监测指挥平台,有力支撑福田区应急管理局开展防汛防台各项工作。该平台具备“一图感知、一秒预警、一键响应、一体管控”等功能,整合易涝点位、水文、气象等数据,通过实时感知汛情,第一时间掌握险情,实现自动短信报警提示,为精准决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撑。
夏季短时强降水天气多发。“有市民反映南翔工地附近积水严重,请立即前往现场。”“收到!”……电科数字支撑上海市嘉定区城运中心在“一网统管”防汛防台态势调度3.0场景的基础上,进一步升级实战调度、融合研判等功能,强化5G单兵系统应用。
接到上报信息后,由于视频监控存在一定盲区,工作人员立即指挥调度附近的城运队员佩戴5G单兵设备赶赴现场。“队员通过5G单兵设备拍摄并实时回传现场情况,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详细信息,第一时间协同防汛部门与属地街镇开展处置工作。”技术专家表示,他们充分结合实战经验,对“一网统管”平台实战调度功能进行全面升级,覆盖全区77处下立交、26条易积水道路、131个高空构筑物等12类近2300个防汛重点关注要素,只需随意点击任意一个关注对象,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救援队伍、抢险物资等信息便一目了然,1700台5G单兵设备覆盖全区所有街镇。针对信息收集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,平台还拓展接入消防救援、电力抢修的实时工单,通过整合多源数据,全面掌握防汛相关情况,为后续分析和决策提供更坚实支撑。
以“智”感知,把脉水位第一手汛息
汛期水情瞬息万变,每个水文数字的跳动都至关重要。
“连续强降雨后漂浮物增多,会让传统水位监测产生误报,由于无法实时联动视频,需要人工校准数据。”中国电科融合毫米波雷达、视频、AI等技术,研发雷达水位观测产品,解决误报难题,精准“把脉”水涨水落。毫米波雷达采用高频窄波束角设计,避免堤坝干扰雷达信号,运用滤波算法实时修正水面波动,实现误差±0.1毫米高精度“报数”,精准识别漂浮物、过往船只等异常事件,高效复核并自动剔除误报。新一代视频水尺球创新升级虚拟水尺技术,一次标定就能长期有效监测。雷达流量计实时精准测流速、算流量,测流精度达到±0.01米每秒,搭配全新实时低功耗球机,实现流速、流量与视频的融合,全维度监测汛情。
除了水位、流量、流速,科研人员还依托物联感知技术,采集雨量、水质、位移等数据,与相关防汛平台无缝对接,实现水文、环境监测及视频等数据整合。结合GIS、AR、数字孪生等技术,实现各类防汛信息一张图管理,智能分析预警、快速联动响应,助力防汛指挥调度工作高效开展。
“前方积水,禁止通行!”伴随着响亮的警报声,广西北海市主城区上海路铁路桥下的LED显示屏亮起红色警示字样,这是中国电科打造的内涝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在发挥作用。铁路桥下地势低洼,短时间内大量雨水涌入,极易造成积水,中国电科运用城市管网数字化监测平台和感知技术,打造城市内涝在线监测预警系统,布设在北海主城区上海路、广东路、四川路、云南路4处铁路桥底。一旦道路积水达到20厘米,系统便会远程自动开启预警,及时提醒过往车辆禁止涉水通行,确保在强降水天气中,司机和行人能第一时间获悉前方道路通行状态。系统还能通过AI开放平台用多种智能算法分析视频,自动识别水位变化真实原因,避免单靠雷达可能出现的误报,让监测结果更准确可靠。
以“知”促防,应急调度科学精准
“当前已进入主汛期,我们保持高度警惕,紧盯每一场降雨,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。”电科博微四创电子全力支撑备汛备战,依托智能化平台、信息化装备、数字化技术,对极端天气通信中断救援场景进行精细化模拟预演。科研人员利用中型机动通信指挥车、小型机动信息采集车、专网/高通量卫星便携站、便携指挥箱、无人机等多种应急装备,快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通信网,打通省市两级后方指挥中心,实现灾情数据实时采集、智能分析、按需分发及三维可视化呈现,实现“横向联动、纵向贯通、扁平可视、高效畅通”的通信目标保障,提高灾情预测预报预警能力,增强防汛调度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。
电科东信基于多年台风实战及汛期演练经验,加快构建高效智能的数字应急保障体系,创新打造“应急保障场景化管理”模式,打通人员物资调度、任务执行、信息上报等模块,保障全过程数据融通、功能协同、闭环管理,持续优化过程跟踪与数据报表体系,精准快速识别灾情,结合IVR智能提醒与重点任务督办,压缩响应时间,为指挥中心提供实时、可视化决策依据,有效指导资源科学调配与应急策略动态优化,提升防汛防台风应急保障主动防御与高效处置能力。